步登北芒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焚烧。垣墙皆倾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诗成于建安十六年(211年),乃因送应玚出行,就途中所见而写。其时离董卓焚毁洛阳虽已20余年,但因连年战争,一度繁华无比的东汉都城,仍是一派萧条残破的凄凉景象。诗中反映的汉末军阀混战对社会造成的破坏,与曹操《蒿里行》主题相同。不过,混战最严重的时候,作者尚在童年,生活经验不足,感受尚浅,故本诗反映汉末社会动乱的深刻程度,较之曹操等人的作品,略有逊色。
曹植后期,生活剧变:挚友被杀,身受曹丕、曹叡父子的猜忌,长期受到迫害,在高压下忍辱偷生,心情极端悲愤苦闷。他的诗大部分都是在这一时期写的,但内容与风格已发生了显著变化,那种雍容华贵的诗作已极少再出现。一些表达自己不甘闲居,要求施展才华的愿望的作品,也不像早期作品那般豪迈自信,而是显得深沉悲凉。更多的作品,是集中抒写对个人命运的失望,对曹丕政治集团的怨恨与恐惧。这些诗文中,充满着受压迫的痛苦,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预感到自己将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蹉跎岁月,失去人生价值的悲哀。最能代表曹植这一时期创作特色的作品是《赠白马王彪》。其他较突出的还有《野田黄雀行》《泰山梁甫行》《美女篇》和《吁嗟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