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931页),对“宁馨儿”的释义,则认可了已经用错了的说法:“(书)原意是‘这样的孩子’,后来用做赞美孩子的话。”
这样一来,对爱挑错的先生们来说,大概会感到遗憾。
其实,三十年代,“宁馨儿”就不按原意在使用着,那时在作家公开出版的情书中,我记不得是郁达夫,徐志摩,还是张资平,叶灵凤了,就曾把自己所爱的女人,称为“宁馨儿”。试设想,一位小姐,既有宁静淡定的风度,又有温馨甜美的仪表,这宁馨,岂不很让人为之心醉的吗?我想,三十年代在文坛驰骋的名家巨匠,其汉学修养,其外语水平,要比我们这些当代舞文弄墨的人,不知高明多少倍?他们敢于改造这个旧词汇,赋予新义,我认为是个不错的尝试。
我不知道当时为什么没有人跳出来指责,也许大家都有太多的正经事要干,来不及咬文嚼字。其实,词汇多义性的转化,是语言得以丰富起来的一种手段,只要转化得妥帖,转化得不落俗套,转化得既亲切又富有情调,转化得能被人理解和接受,也就不妨使其存在,用不着像逮到一个有把的烧饼那样,大张挞伐,一脸幸灾乐祸,夜里做梦都笑出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