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清帝国的各个地方,还存在着一个连外国人都非常熟悉的“士大夫乡绅阶层”(literati)。这一阶层的人都是在他们那里受过一定教育的读书人,他们大都读完了读书人所必读的内容,并且已经通过了一两级通向仕途的科举考试。假如将这一类人用西方社会的各阶层来比较的话,他们和我们西方国家不在政府中任职的大学毕业生非常相似,只是有一个不同的地方,那就是西方人读书未必是为了做官,而所有那些东方的莘莘学子孜孜汲汲,穷经皓首追求学问的明确目的,就是为了入仕。他们视做官为朝思暮想的终生职业。在科举制度下,他们所有的人也并不是没有步入仕途的可能。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将来超群绝伦、直上青云者。
就像我们所预料的那样,这一阶层在每个社区中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们有着某些法定的特权和豁免权。督抚以下的任何地方官都无法干涉他们的这些特权,更不能裁减或者取消这些特权。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阶层独立于地方官府之外,不受其约束。他们很是看轻从事体力劳动和经商者,认为那是非常不体面的事情。只有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拉下颜面去为衣食而四处奔走。因此,一般说来,这一阶层都是一些悠然自得、自在逍遥之士。他们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充裕,整天研究琢磨将来该投到谁的门下,跟随谁的步伐,走哪条路子。同时,由于他们将自己看作是统治阶层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在品评地方官的时候一般都比较适度温和,不会走极端。然而,他们对于公众舆论却是有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他们组成了一个非官方却又是被特别认可的“陪审团”,随叫随到。清朝中央政府通过一系列的监察制度来和这一阶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说来,朝廷十分看重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大多采纳。因为清廷意识到这些人的意见往往是民意的指向标,政府也深知民意不可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