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前文籍记叙,则壮缪之“缪”,实非褒义。乾隆改谥“忠义”,亦秉承康熙十六年(1677)为正阳门关庙御书之题匾,虽然非如他所希望的“传信万世”,但是毕竟厘定以“忠义”为关羽形象的核心价值。二百年来,迄无大变。此举也在正统儒家士大夫中获得了好评。如梁章钜《退庵随笔》卷十就认为:
今吾乡街巷,皆有关帝祠。有但呼为“老爷”,皆未免近亵。即士大夫无不知敬关帝者,而尚以当时之旧谥为称,亦断不可。
光绪《顺天府志》还言及此后几朝封谥关羽的经过。如果配合当年国之大事,就知道这种封谥不啻祈求关羽为清廷“救亡”:
谥法虽然起源于周,但后世却为儒家所独推重。儒家所以讲究并不断严明谥法,意图就在尽力提倡儒家价值体系,以树立符合其价值观念的榜样。每字亦各有其义。梁章钜《南省公余录》卷五“列圣尊谥取焉”则反映了清中后期对于“谥法”的重新厘定,如“安仁立政曰神,则天广运曰神;克定祸乱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德威遐畅曰武;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浃曰仁”等等。如果有人将关羽谥号所有的涵义整理一遍,就会发现褒奖于他的品德究竟有些什么内涵外延值得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