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是学术界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⑤。时至今日,学界仍未就这个问题达成共识(或许永远也不会有)。与国外流行的四种关系模式即二元独立模式、相互交叉模式、包含模式和二元循环模式略有区别的是,国内主要提出了“大教学论”“大课程论”“融合联结论”和“二元独立论”。
“大教学论”——受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诸如黄济、王策三等我国老一辈教育学者普遍倾向于认为教学包含课程,课程只是教学的一个方面,同样的教学论包含着课程论。
“大课程论”——以黄甫全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课程包含着教学的大课程观,课程论包含着教学论的大课程论。具体内容为:课程论及其下位学科、教学论及其下位学科分支课程论及其下位学科、分支教学论及其下位学科以及教育技术学及其下位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具有有机结构的大课程论学科体系。①
“融合联结论”——廖哲勋否定大教学论、大课程论,认为这两种说法曲解了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认为二者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应深入研究和准确理解两学科的横向联系,透视两学科在各个横向联结处所展示的一致性和差异性,避免两者之间不必要的重复②;杨小微批判二元对立论,认为课程论和教学论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关系是十分密切、几乎不能分开的,必须真正超越二元对立的立场,开展课程与教学的一体化研究,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目前看是交叉的,但最终是整合的③;王敏勤认为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与教学不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整合为一体④;王光明认为由于课程论发展较晚,因此目前较为注重课程论的独立性,但未来可能会实现理论层次上的“整合”与“交叉”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