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奥孔》,埃尔·格列柯,1610——1614年,布面油画,137.5厘米×172.5厘米。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
第二十一章 打开窗
荷兰的天空中常有云翳浮荡。仲夏之后,玉米收割完成,农人们就能休息了。河畔斜坡的农田间,每隔三五步就有成捆成堆的庄稼正在晾晒。阴云在夏末的田野上投下缓缓移动的黑影,远处河面上跃动着灿烂的阳光,河水流经教堂、市政厅和磨坊,一路奔赴远方。
这是用朴素的色调画下的寻常一日的光景。画家扬·范·戈因(Jan van Goyen)将颜料稀释成柔和的灰色和棕色,迅速下笔成稿。这类缺乏明亮色块的单色调风景画正是他的标志性风格。透明的油彩被层层涂抹在画布上,令整幅画的意境也在悄然变幻之中。物体都溶解在氤氲水汽中,整个画面向上飘浮,融入浩瀚天际,变得遥不可及[399]。
17世纪初期,扬·范·戈因在荷兰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风景画类型。地平线的位置很低,色彩暗淡柔和,氛围祥和宁静,会让人联想到中国南宋山水画(如夏圭的作品)中云雾缭绕的景象。画中没有英雄事迹,没有神话或历史人物,只是些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场景,皆取材于现实素材。在过去数百年的人类叙事中,绘画在本质上就是某种形式的书籍插图,而现在,画家们开始拿起画笔和写生簿,走到市政广场上,记录下他们的所见所闻。这正是当时一部绘画巨著给出的建议。佛拉芒画家、史学家卡勒尔·凡·曼德尔(Karel van Mander)在1604年的名作《画家之书》(Schilderboeck)中,建议艺术家走出画室,“源于生活”地创作[400]。让世界自己来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