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牧人》,圣卡利斯托墓窟,古罗马,公元3世纪
悄无声息、秘而不宣,这些绘画逐渐汇合为一个全新的宗教艺术时代,不仅有犹太教和基督教,还有佛教。在新千年的最初几个世纪里,这些画像成了精神救赎的通行方式。
三大宗教之间还有另一层关联:早期基督教与犹太教的艺术家遭遇了当初犍陀罗与马图拉的佛教雕塑家同样的问题:如何令人信服地塑造出你从未见过的形象?当基督教画像开始在墓窟与教堂出现时,根本没有人知道耶稣和他的信徒长什么样。《圣经》上只有平铺直叙的文字,并没有形象描绘,更从未提及该如何去想象基督教的抽象灵性。希腊诸神是活生生的人——而基督教的神,尽管生而为人,却只是个没有实体的概念。
早期基督教艺术家找到了一种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法:借鉴罗马帝国留下来的艺术形式。这两者在很多方面可谓完美契合——耶稣不正像是一位精神领域的帝王吗?既然如此,那么自然可以将其刻画成高居王座、众人簇拥的威严形象[126]。一具大理石石棺上就展现了这样的画面,这具石棺的主人是死于公元359年的罗马官员朱尼乌斯·巴苏斯(Junius Bassus),石棺上刻的是年轻耶稣坐在王座上,两侧分别是彼得与保罗;耶稣正递给保罗一个卷轴,想必是他新写下的圣约。这画面就像是一位罗马皇帝,又或者就是朱尼乌斯·巴苏斯本人,正将卷好的律令交给一位朝臣或将军。铭文显示巴苏斯是一位执政官,算是罗马社会的高官显贵,死时的年龄是52岁。石棺雕像展现的场景并非他被擢升为高官,而是皈依了基督教。巴苏斯是基督徒,也始终是罗马人,石棺两端刻着快乐的异教天使,正在用脚踩着葡萄,酿造味道醇厚的罗马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