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疑问和不确定性贯穿整部小说,等待着读者寻找线索和答案。随后,K. 自知无罪,他想方设法为自己洗清罪名。但最后,他终于认识到反抗是毫无意义的,默认了法庭的判决。于是,一天夜里,K. 在一个废弃的采石场里被执行了死刑。显然,卡夫卡的这部小说与“法”相关,可以说,《审判》中的一切都笼罩在“法”之中,而小说中那个监狱神父所讲的关于“法之门”的故事正是整部小说的核心。
卡夫卡的作品大多与“法”有关,“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有法官的座席,处处宣告被执行判决”[19]。因此,探测小说中“法”的内涵及其界限,不仅对理解《审判》是至关重要的,对理解卡夫卡的其他作品也都是有意义的。小说中的“法”不是一个内涵单一、确定的概念,“法”的内外界限也常常是不确定的、变化的,可以说,小说中的世界就是法之门内外的世界,也是卡夫卡自己的世界。
卡夫卡在大学里学的是法律,并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随后又在法院里实习过一年。他在1908年进入保险公司后,也一直从事着与法律相关的工作。在最初为公司撰写的1907年和1908年的报告中,他熟练地运用了许多法律条款,这些条款内容涵盖整个工业结构,还包括许多操作机动车的新问题。卡夫卡写过一篇小说,题目就叫《关于法律问题》。因此,《审判》“忠实地再现了奥匈帝国刑事程序的很多细节”[20],当然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美国当代法学家博西格诺甚至将自己长达八十万字的法律教科书取名为《法律之门》,并将卡夫卡的小说《法的门前》直接置于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