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51年到1875年,太平军和捻军先后在南北方持续兴起,战火广泛波及清朝18个省的600多座城市,由于战争导致商路断绝,这就使得徽商们的日常经营陷于瘫痪,“自经兵灾,船稀商散”。
迫于动乱,徽商们开始大规模返乡避灾,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1854年太平军先是攻占徽州祁门,随后太平军与清军在徽州展开了长达12年的拉锯战,无论是太平军还是清军,都在徽州民间实施了残酷的劫掠——“曾国藩驻师祁门,纵兵大掠,而全部窖藏一空”,太平军在徽州期间则“掳掠尽家有,不复遗余粒,逢人便搜囊,勒索金银亟”。
在残酷的战争扫荡和接踵而至的瘟疫、灾荒侵袭下,作为徽商大本营的徽州也受到了毁灭性打击,以至于曾国藩都在上奏清廷的奏折中写道:“皖南及江宁各属,市人肉以相食,或数十里野无耕种,村无炊烟。”
在二十多年的战争扫荡下,徽商商帮从南到北一片哀鸿遍野,继盐业之外,茶业、典当业、木材业等徽商传统主营项目也都受到了致命性的摧残,而在先后平定太平军和捻军之乱后,徽商们也猛然发现,即使战争停歇,他们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剧变。
当时,作为中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三宝”(茶叶、陶瓷、丝绸),茶叶贸易随着英国人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的大规模引种茶叶,出口已经日渐衰落;而欧洲人自产的陶瓷质量也越来越优越,逐步取消了对中国瓷器的进口;在生丝和丝绸方面,日本和欧洲的养蚕业和丝绸业也不断崛起,中国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