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真诚”与“真实”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杨朔散文的理解。
第四章 戏 剧
第一节 概 述
内容提要
由贺敬之等执笔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堪称工农兵戏剧文学的开山之作,其对新政权的歌颂,其通俗化的表达方式,其将繁复生活给以简单化、纯净化的明快风格,都对工农兵的戏剧文学产生了根本性、整体性的影响。老舍创作的《龙须沟》,无论从戏剧性到散文性的戏剧文体,还是从小人物的人物塑造、歌颂性的主题实现上,都标志着五四时代戏剧与工农兵戏剧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的融合。1956年前后,在苏联戏剧“写真实”的影响下,一些突破当时剧坛所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第四种剧本”出现了。其中主要有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这些剧作从揭示新的社会矛盾的视角,在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对人性关怀的呼吁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田汉的《关汉卿》、郭沫若的《蔡文姬》等历史剧,以历史题材来传达五四一代人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受,如文艺家从与底层民众的鲜活的人生关系中,寻求艺术的良知,如文艺家献身国家、民族的苦心,对明君的渴望等,从而均从不同的向度,试图对工农兵戏剧文学给以丰富。在此种努力先后为工农兵戏剧文学主潮给以拒绝后,沈西蒙等的《霓虹灯下的哨兵》、丛深的《千万不要忘记》、陈耘等的《年轻的一代》等革命传统教育剧,从以一种新的精神姿态来应对时代的视角,将工农兵戏剧文学主潮从歌颂转向了革命,并因此成为工农兵戏剧文学主潮的又一个高潮。其后的“八个样板戏”等,则是工农兵文学、工农兵戏剧文学内在矛盾物极必反的标志。老舍的《茶馆》是工农兵戏剧文学中的一个特例、反例,也是其成就最高者。昆曲《十五贯》则在创立中国本土戏剧与“五四”新文学相结合的“现代戏曲”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