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有特殊服装,起源颇早。《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但古之民间就学者亦可儒服,非仅官学制服。如陆贾原服儒服,投刘邦后改楚服以迎合之。《续汉书·舆服志》:“进贤冠,古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推知官私学弟子冠服并无差异。而晋、宋、齐之诸生是“服单衣以为朝服”的,如非官学诸生,大约就没有资格服制服,只能服“白衣”了。又官学诸生可以免役,而平民则不能,那么对二者在服饰上加以区别,就更为必要了。
给予不在学籍之“白衣”以试经入仕机会,这一制度颇有意义。汉之太学有试经入仕之法,但未见扩大到不隶学籍之自学者;察举一途之明经、文学以及阳嘉新制后的孝廉有经术考试,但这均由长官举荐,不能自由报名。曹魏明帝下令“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民,博士课试,擢其高第亟用”,郎吏如欲参试,大约是个人报名申请赴学官就考。至晋代,遂把学官试经之范围扩大到了“白衣”,学业成于学校之外者,亦有参试之机会了。欲参试者,或许是由个人申请,地方官保送至学官应试。在唐代科举制度之下,投考之“乡贡”与学校之诸生同应省试。从一个长过程看,察举考试和学校考试都构成了科举制的渊源。而科举制的特点是允许士人自由报名投考。从曹魏之郎吏赴博士试经,到晋代“白衣”赴学官策试,已隐含投考形式之萌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