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教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清前期的道教虽然派别众多,但大多皆由全真、正一两大教派衍生出来。
全真道自明代后期开始衰落,直到明末清初,此教派的分支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道士的出现,才使全真道得以复兴。王常月(1622—1680年),号昆阳,潞安府长治(今属山西)人。中年拜龙门六祖赵复阳为师,居华山多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王常月离华山北上京师。“丙申(1656年)三月望日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道风大振”[9],开始了中兴全真道的阐教活动,同时也取得了顺治帝的信任。康熙年间,王常月又率弟子詹守椿、邵守善等南下传道,先后在南京碧苑登坛说戒,而后又去杭州宗阳宫、湖北金盖山、湖北武当山等地传戒收徒。在二十多年中,王常月度弟子甚众,使久衰的全真龙门派逐渐振兴,被誉为龙门中兴之祖。康熙十九年(1680年),王常月去世,康熙帝赠号“抱一高士”。
王常月的主要道教学说集中体现在《碧苑坛经》(又称《龙门心法》)和《初真戒说》二书中。他提出入道学仙,须按依三宝、忏悔罪业、断除障碍、舍绝爱缘、戒行精严、忍辱降心、清静身心、求师问道、定慧等持等共20个要点,依次修行,并把道教传戒的“初真十戒”、“中极戒”、“天仙大戒”三个程序称为“三坛大戒”。初真十戒的功用是“拘制色身,不许妄动胡行”。中极戒的作用是“降伏顽心,不许妄想胡思,七心八意”。天仙大戒在于“解脱真意,不许执著粘缚”[10]。这三者由浅入深,依次修持,便能得道成真。可以看出他的“三坛大戒”是以皈依自己的身、心、意“真三宝”为主线的。王常月所谓皈依“身”,是指修道者在修行过程中,以道教戒律严格约束自己,要做到耳目不为声色所动,使色身变为法躯。所谓皈依“心”,是指修道者在修行过程中,要持戒入定,入定后就可以使人心之火化为慧风,使无明转为良知,使声色变为空虚,使灾难成为吉祥。所谓皈依“意”,是指修道者在修行过程中,“意”要诚、要真,方能执掌生死轮回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