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盟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即位,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率兵十余万人直逼长安。大军驻扎在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四十里,京师大震,长安戒严。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至渭水边,隔渭水与颉利对话,指责颉利负约。不久后唐大军赶至太宗背后。颉利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便请求结盟。于是双方在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突厥领兵而退。这就是有名的“渭水之盟”。这次事件对太宗震动很大,认为突厥反复无常,决定要彻底铲除突厥。后来,颉利多次背盟南下骚扰,太宗忍无可忍,派李靖、李绩等率大军出击。公元630年,唐军在阴山大破东突厥,俘获颉利。太宗当面数明颉利的罪状,但仍授予官爵,赐予田宅,把俘获的部众安置在北方边境地区,设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担任都督加以管辖。这种宽容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各族首领纷纷上表“相率内属”,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于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末年发动的历时八年的叛乱。由于唐玄宗尊孔崇儒,中央集权力量被削弱,藩镇割据势力兴起。公元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北京)叛乱,攻下洛阳。次年称帝,并攻下长安。公元757年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公元759年安部将史思明杀安庆绪,再攻洛阳。两年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公元763年史朝义自杀。叛乱前后历时近八年,始告平定。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虽平,但安史部将势力并未消灭,藩镇割据局面由此形成,中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吐藩对唐的侵扰也日益频繁,唐朝国力大为削弱,其全盛时代也就从此结束了。